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我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直属队开展社会实践专项活动

发布日期:2025-07-12    点击:

为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大任务”,聚焦自治区党委确定的“六个行动”,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勇做母亲河生态保护的青年先锋,探索文化资源转化为“城市名片”的创新路径,我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直属队积极响应内蒙古自治区团委号召,认真筹备,于7月11日至14日,赴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围绕黄河文化与西口文化,开展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共同寻求最具当地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河套平原东北端,土默特右旗宛如一颗镶嵌在黄河“几字弯”上的生态明珠。26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40%的沃野良田铸就“塞外粮仓”,11%的草原牧场与4%的湿地湖泊共同谱写着敕勒川的生态交响曲。沿106公里黄河岸线延展的5%自然保护区,更构成了连接包头与鄂尔多斯的绿色廊道。这里不仅是农牧文明交融的活态博物馆,更是清代"走西口"移民文化的重要承载地——晋陕移民带来的农耕智慧与蒙古族游牧文明碰撞融合,孕育出独特的晋商文化、二人台艺术和蒙汉共生的社会图景。

活动首日,直属队来到黄河镫口灌区管理中心总干渠管理所和民生渠七座茅庵闸,共同领略“智慧灌区”项目是如何在现代化、规模化的进程中,促进土默特地区农业发展与水资源高效利用。

这座始建于1928年的水利工程,如今已发展成为横跨4个旗县、灌溉面积达64万亩、惠及20万人口的自治区最大电力扬水灌区。130余公里的总干渠、民生渠和跃进渠,犹如大地的血脉,近百年来持续发挥着分水调洪、农业灌溉等关键作用,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命脉所在。

在与水闸负责人的交流中,一段尘封的历史逐渐清晰:当年"走西口"的移民们,正是看中了这片塞外沃土。民国十八年(1928年),一场罕见的大旱让这片土地陷入绝境,饿殍遍野的惨状促使绥远政府启动民生渠工程,由此开启了镫口灌区的辉煌历史。

“这些渠道快有百年历史啦。”总干渠管理所的王所长望着眼前年轻的大家感慨道,“当年镫口人一锹一镐挖的不仅是水渠,更是前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可现在无论是守着农村的还是守着闸口的,50岁以下都叫年轻人咯,那还有人记得什么‘走西口’啊……”

水闸下,点点雨滴与王所长的话一同砸落,仿佛裹挟着历史的叩问——这片土地上的文明,不该就此没落!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入,前往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张立文尧村、板申气村、敕勒川博物馆、镫口扬水站,围绕黄河与乡村振兴,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助力西口文化精神内核与当代价值深度融合,以全新的姿态重回大众视野。

上一条:我院赴赤峰市开展暑期“入企探岗”专项研学行动

下一条:化学与化工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与金帝社区党委联合开展庆“七一”主题党日活